一、题目和背景信息
| 登记号 |
CTR20202446 |
| 相关登记号 |
|
| 药物名称 |
靶向新生抗原自体免疫T细胞注射液
曾用名:
|
| 药物类型 |
生物制品
|
|
临床申请受理号
|
CXSL1900109
|
| 适应症 |
新生抗原阳性的晚期实体瘤(以晚期黑色素瘤、食管癌、胆管癌及结直肠癌为主) |
| 试验专业题目 |
评价个性化靶向新生抗原自体免疫T细胞注射液(Neo-T注射液)治疗晚期实体肿瘤的安全性、耐受性及初步疗效的Ia期临床研究 |
| 试验通俗题目 |
Neo-T注射液治疗晚期实体肿瘤的Ia期临床研究 |
| 试验方案编号 |
GI-NeoT-01 |
方案最新版本号
|
2.0
|
| 版本日期: |
2020-08-21 |
方案是否为联合用药 |
否 |
二、申请人信息
三、临床试验信息
1、试验目的
评价Neo-T注射液单药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主要目的:
1.评价晚期实体瘤受试者接受Neo-T注射液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2.探索最大耐受剂量(MTD)或后期临床研究推荐剂量。
次要目的:
通过RECIST1.1标准初步评价Neo-T注射液的有效性,通过ORR、PFS、DOR、DCR、OS进行评估;
探索性研究目的:
1.通过iRECIST标准评价Neo-T注射液的初步疗效;
2.开展Neo-T注射液体内过程研究,初步描述细胞在体内的活力及相关的生物学功能。
2、试验设计
| 试验分类 |
安全性和有效性
|
试验分期 |
I期
|
设计类型 |
单臂试验
|
| 随机化 |
非随机化
|
盲法 |
开放
|
试验范围 |
国内试验
|
3、受试者信息
| 年龄 |
18岁(最小年龄)至
70岁(最大年龄)
|
| 性别 |
男+女
|
| 健康受试者 |
无
|
| 入选标准 |
|
1
|
年龄≥18 岁,且≤70 岁,性别不限;
|
|
2
|
必须有经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的晚期实体肿瘤,至少有一个肿瘤病灶可测量(依据RECIST1.1标准);
|
|
3
|
HLA分型为HLA-A0201/1101/2402(至少含有其中一个分型);
|
|
4
|
有石蜡包埋的肿瘤组织/切片或者活检穿刺组织(对具有容易采样的肿瘤病灶且同意进行活检的受试者建议进行活检获取组织),这些组织经基因测序数据合格,并且肿瘤新抗原筛选合格;
|
|
5
|
入组前已经接受过的系统性标准治疗,目前没有有效治疗手段的晚期实体瘤受试者,并符合以下瘤种要求:
新生抗原阳性的晚期实体瘤(以晚期黑色素瘤、食管癌、胆管癌及结直肠癌为主)
备注:有效治疗手段参考我国“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发布的最新版《黑色素瘤、结直肠癌、食管癌等诊疗指南》推荐。
|
|
6
|
自愿参加临床研究;本人或法定监护人完全了解、知情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遵循并能完成所有试验程序;
|
|
7
|
ECOG评分≤1分;
|
|
8
|
具备满足单采或者静脉采血静脉通路;
|
|
9
|
研究者预期其生存时间≥6个月;
|
|
10
|
受试者愿意试验研究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内采用可靠方法避孕,且育龄妇女基线血妊娠检测阴性;
|
|
11
|
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重要器官的功能符合下列要求:
1)HIV抗体阴性;梅毒螺旋体阴性;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阴性;乙肝病毒DNA检测为零;
2)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1.5×109/L,白细胞计数(WBC)≥3×109/L,淋巴细胞绝对值(LYM)≥0.8×109/L,血小板总数(PLT)≥100×109/L,血红蛋白浓度(HGB)≥90g/L;
3)血生化: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3倍的正常值上限(ULN)(有肝转移或肝癌患者ALT和AST≤5倍ULN;血清肌酐≤1.5倍ULN;总胆红素≤1.5倍ULN,或有吉伯特氏综合症(Gilberts Syndrome)的患者总胆红素<3倍ULN;
4)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化标准比值(INR)≤1.5倍ULN,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1.5倍ULN;
5)左室射血分数(LVEF)≥50%;
|
|
12
|
在进行淋巴细胞清除预处理给药前:1)接受过的任何化疗、小分子靶向药物、其他临床试验研究药物等抗肿瘤治疗,已经过4周洗脱期,且毒副反应恢复至1级或更低(除去脱发、白癜风和其他经研究者判断可耐受事件);2)3周内如果经历手术治疗,毒性均已恢复至1级或更低;3)接受过任何抗体药物治疗后主要器官免疫毒性已恢复至1级或更低,PD-1抗体洗脱期达8周,CTLA-4抗体和其它抗体已经过6周的洗脱期。
|
|
| 排除标准 |
|
1
|
孕妇或哺乳期妇女;
|
|
2
|
对本研究中使用的任何药物有严重的速发型过敏史者;
|
|
3
|
有脏器移植史者;
|
|
4
|
已知中枢神经系统转移且临床未稳定者,或急性脑膜炎者(除外已接受过脑转移治疗并且临床稳定的中枢神经系统转移者)。
临床稳定需要满足:单采前至少4周内,
1)无新发脑病灶或原病灶无扩大(MRI证实);
2)受试者无激素治疗至少2周;
3)无新发神经系统症状并且原神经系统症状已经恢复正常;
|
|
5
|
任何活动性自身免疫病患者或有具有经研究者判定为不适合本研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相关神经病变、多发性硬化、格林-巴利综合征、肌无力' target='_blank'>重症肌无力、结缔组织疾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在内的炎症性肠病(除外白癜风、湿疹、I型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和其他关节病患者,干燥综合征和用局部药物控制的牛皮癣患者);
|
|
6
|
未得到控制的伴随疾病或感染性疾病,例如在入组前2周内发生需要全身性抗生素、抗病毒或抗真菌药物治疗的急性活动性感染者;
|
|
7
|
患有严重肝肾功能损伤(进行肝肾治疗但是仍不可控,生化指标还无法满足入组第11条的标准),或不能控制的糖尿病、肺纤维化、间质性肺病、急性肺疾病,或药物控制不佳的高血压(收缩压>16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或具有临床意义(例如活动性)的心脑血管疾病,如脑血管意外(签署知情同意书前6个月内)、心肌梗死(签署知情同意书前6个月内)、不稳定性心绞痛、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为Ⅱ级或以上的心力衰竭' target='_blank'>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不能用药物控制、心电图在连续3次(每次间隔至少5分钟)结果显示有临床意义的异常,或精神疾病和药物滥用者,研究者认为可能增加受试者危险性或干扰试验结果的任何情况;
|
|
8
|
受试者因某种状况在进行淋巴细胞清除预处理给药前4周内及在研究期间计划接受糖皮质激素(强的松或同等药物剂量>10mg/天)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则排除此类受试者。备注:在无活动性自身免疫疾病时,允许使用强的松或同等药物剂量≤10mg/天的肾上腺药物替代给药;允许受试者使用局部、眼部、关节腔内、鼻内和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治疗(全身吸收程度极低);
|
|
9
|
受试者因某种状况在进行淋巴细胞清除预处理给药前4周内及在研究期间计划接受免疫调节药物(如干扰素、GM-CSF、胸腺肽、丙种球蛋白、白细胞介素等);
|
|
10
|
研究者评估认为受试者不能或不愿意依从研究方案的要求;
|
|
11
|
经测序检出存在抗原呈递、抗原识别、细胞杀伤相关基因功能缺陷者。
|
|
4、试验分组
| 试验药 |
| 序号 |
名称 |
用法 |
|
1
|
中文通用名:靶向新生抗原自体免疫T细胞注射液
英文通用名:Neoantigen targeting T cells Suspension for Intravenous Infusion
商品名称:NA
|
剂型:注射液
规格:40ml/袋,含有2.0×10^8~6.0×10^8个Neo-T细胞/袋
用法用量:静脉输注,细胞剂量1:2.0×10^8个
用药时程:1个[一次单个核细胞采集(简称单采)3次细胞回输治疗为一个疗程,每次细胞回输周期为7±1天]。
|
|
2
|
中文通用名:靶向新生抗原自体免疫T细胞注射液
英文通用名:Neoantigen targeting T cells Suspension for Intravenous Infusion
商品名称:NA
|
剂型:注射液
规格:40ml/袋,含有2.0×10^8~6.0×10^8个Neo-T细胞/袋
用法用量:静脉输注,细胞剂量2:6.0×10^8个
用药时程:1个[一次单个核细胞采集(简称单采)3次细胞回输治疗为一个疗程,每次细胞回输周期为7±1天]。
|
|
3
|
中文通用名:靶向新生抗原自体免疫T细胞注射液
英文通用名:Neoantigen targeting T cells Suspension for Intravenous Infusion
商品名称:NA
|
剂型:注射液
规格:40ml/袋,含有2.0×10^8~6.0×10^8个Neo-T细胞/袋
用法用量:静脉输注,细胞剂量3:1.2×10^9个
用药时程:1个[一次单个核细胞采集(简称单采)3次细胞回输治疗为一个疗程,每次细胞回输周期为7±1天]。
|
|
| 对照药 |
|
5、终点指标
| 主要终点指标及评价时间 |
| 序号 |
指标 |
评价时间 |
终点指标选择 |
| 1 |
不良事件,首次Neo-T细胞回输后28天内DLT |
首次Neo-T细胞回输后28天 |
安全性指标
|
|
| 次要终点指标及评价时间 |
| 序号 |
指标 |
评价时间 |
终点指标选择 |
| 1 |
客观缓解率ORR |
研究结束时,CR和PR的受试者数量总和在相应分析集受试者中的数量比例 |
有效性指标
|
| 2 |
无进展生存期PFS |
首次记录到疾病进展或死亡时 |
有效性指标
|
| 3 |
缓解持续时间DOR |
首次认定为CR或PR至首次记录到疾病进展或死亡日期之间的时间 |
有效性指标
|
| 4 |
疾病控制率DCR |
研究结束时,CR、PR以及SD的受试者数量总和在相应分析集受试者中的数量比例 |
有效性指标
|
| 5 |
总生存期OS |
因任何原因死亡时或研究随访结束时 |
有效性指标
|
|
6、数据安全监查委员会(DMC)
无
7、为受试者购买试验伤害保险
有
四、研究者信息
1、主要研究者信息
| 1 |
姓名 |
徐瑞华 |
学位 |
医学博士;Ph.D |
职称 |
教授 |
| 电话 |
020-8734 3333 |
Email |
xurh@sysucc.org.cn |
邮政地址 |
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东风东路651号 |
| 邮编 |
510060 |
单位名称 |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
2、各参加机构信息
| 序号 |
机构名称 |
主要研究者 |
国家 |
省(州) |
城市 |
| 1 |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
徐瑞华 |
中国 |
广东省 |
广州市 |
五、伦理委员会信息
| 序号 |
名称 |
审查结论 |
批准日期/备案日期 |
| 1 |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伦理委员会 |
同意
|
2020-09-23 |
六、试验状态信息
1、试验状态
进行中
(尚未招募)
2、试验人数
| 目标入组人数 |
国内: 18 ;
|
| 已入组人数 |
国内: 登记人暂未填写该信息;
|
| 实际入组总人数 |
国内: 登记人暂未填写该信息;
|
3、受试者招募及试验完成日期
| 第一例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日期 |
国内:登记人暂未填写该信息;
|
| 第一例受试者入组日期 |
国内:登记人暂未填写该信息;
|
|
试验完成日期
|
国内:登记人暂未填写该信息;
|
七、临床试验结果摘要